
传销里的人为什么难醒悟?这10种心理,把他们牢牢困住
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:亲戚把房子卖了要去搞“资本运作”,你苦口婆心地劝,他却骂你“没眼光,耽误他赚大钱”;朋友拉着你加入“阳光工程”,说“两三年能赚1040万”,你说这是传销,他却觉得你“胆小怕事,不敢拼”。
为什么传销能把人“套”得这么牢?不是他们傻,而是传销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,用10种心理编织了一张网,让人身陷其中却浑然不觉。今天就把这张“心理网”拆解开,让你看清传销到底是怎么“留人”的。
一、“终于有人懂我”:传销给了他们缺失的归属感
《乌合之众》里说:“个体进入群体后,会为了获得认同,抛弃是非,用智商换取安全感。”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传销受害者的痛点——他们大多在现实里缺爱、缺认同。
有人婚姻不幸,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;有人事业不顺,总被人否定;有人子女不在身边,孤独感压得喘不过气。而传销群体恰好给了他们想要的“家的感觉”:早上一起做饭,晚上一起开“经管会”,有人听你诉苦,有人帮你“规划未来”,甚至你没钱交房租,都有人“主动”借钱给你。
这种突如其来的温暖,很容易让他们放下戒备。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走了很久的人,遇到一汪水,哪怕知道水可能有问题,也忍不住想喝——他们太需要一个“心灵港湾”了,而传销正好扮演了这个角色。慢慢的,他们会把传销里的人当成“家人”,把外面的人当成“外人”,哪怕是亲生子女来劝,也会觉得“你们不懂我”。
二、“别人能赚,我为什么不能”:群体性盲从心理
现在的人压力大,谁不想走条“赚钱捷径”?传销就是抓住了这种“趋利”心理,再用“群体性盲从”推波助澜。
你去考察时,他们会带你见各种人:有以前开公司的老板,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甚至有退休的教师。这些人会跟你说:“我一开始也不信,但你看XX老总,去年还跟我们一起住出租屋,现在都开宝马了。”
看到这么多人“都在做”,你很容易动摇:“比我聪明的人都敢投钱,比我穷的人都敢拼,我为什么不敢?”就像2020年抢双黄连、2011年抢盐一样,人一旦进入群体,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,跟着别人的脚步走。
加入后,这种盲从会更严重:领导说“要多发展下线”,你就拼命打电话;别人说“读《羊皮卷》能提升自己”,你就每天早起读;甚至有人说“宏观调控是好事”,你也会跟着点头——久而久之,你不再想“这对不对”,只想着“别人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”。
三、“我能成为下一个马云”:成功学灌出来的亢奋
传销最擅长用“成功学”给人“打鸡血”。每天开晨会,有人分享“心路历程”:“我以前月薪3000,现在快上总了,以后每月能拿六位数”;有人喊口号:“搏一搏,富三代,错过这次,再等十年”。
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,你会觉得自己特别“优秀”:明明没做出任何成绩,却觉得“自己离成功就差一步”;明明连房租都快交不起,却觉得“等上总了,这些都不是事”。就像被人灌了“迷魂汤”,眼里只有“暴富梦”,看不到现实的差距。
他们还会拿马云、任正非举例:“马云创业时也没人信,现在还不是成了首富?我们现在做的,就是和他当年一样的事。”可他们忘了,马云创业时靠的是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,而传销靠的只是拉人头——这种“偷换概念”的成功学,却能让很多人亢奋到失去理智。
四、“我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机遇”:投机心理在作祟
传销总喜欢把自己包装成“国家秘密项目”“新经济趋势”,说“只有少数人能抓住这个机遇”。比如他们会说:“消费资本论是未来的趋势,我们现在做的,就是提前布局;等别人都看懂了,你早就赚翻了。”
很多人就是被“掌握先机”的说法吸引。他们觉得:“别人不知道的机会,才是真机会;等大家都知道了,就没我什么事了。”就像之前的“七亿入口”传销APP,说“这是国家打造中产阶级的平台”,短短两个月就骗了上百万人——这些人不是傻,是太想“走在别人前面”,结果反而掉进了陷阱。
更可笑的是,很多人连“消费资本论”是什么都不知道,却敢张口闭口“国家政策”“经济趋势”。他们以为自己是“先知先觉的成功者”,其实只是传销眼里“后知后觉的韭菜”。
五、“把假币传出去,我就不亏了”:伤害传递心理
很多人加入传销后,慢慢发现不对劲,但已经投了几万甚至几十万,不甘心就这么亏了。这时候,他们会产生一种“假币转手”心理:“我被骗了,那我就再骗别人进来,把我的损失补回来。”
就像收到一张假币,有些人会选择销毁,但有些人会想“我不能吃亏,得把它花出去”。传销里的人也是如此:他们知道这是骗局,却不想自己承担损失,于是把亲友骗进来,让别人成为自己的“接盘侠”。
有个读者跟我说,他哥哥加入传销后,知道是假的,但为了回本,还是骗了自己的发小进来。“我哥说,只要发小再发展几个人,他就能拿回本金。可最后,发小亏了7万,跟他反目成仇,我哥也没拿回钱,还成了别人眼里的‘骗子’。”
这种“伤害传递”不仅让骗局越滚越大,还会扭曲人的价值观——为了钱,连最亲近的人都能骗,最后把自己的人脉和信誉全毁了。
六、“总会有更傻的人进来”:博傻理论下的赌徒心态
传销里的很多人,尤其是“领导”,其实知道这是骗局,但他们抱着“博傻”的心态:“只要还有人愿意进来,我就能继续赚钱;等没人进来了,我早就赚够了。”
就像赌徒一样,输了钱不肯走,总觉得“下一把能赢回来”。传销里的人也是如此:发展不到下线,就觉得“再等等,总会有人来”;亏了钱,就觉得“再骗一个,就能回本”。
比如秦皇岛的中绿传销,打着“中国梦主平台”的旗号招人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,可他们还是每天坚持“钓鱼”。他们赌的是“总有心智不坚定的人会上当”,赌的是“总有比自己更傻的人”——这种赌徒心态,让他们在骗局里越陷越深,直到无法回头。
七、“外面的人都是错的,只有我们是对的”:群体排他心理
传销特别擅长“画圈”:把里面的人当成“自己人”,把外面的人当成“敌人”。比如他们会说:“你家人反对你,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行业;网上的负面新闻,是国家的宏观调控,为了吓走没胆识的人。”
在这种氛围里,很多人会产生“排他心理”:觉得外面的人都“没眼光”“不懂趋势”,只有传销里的人“才是清醒的”。甚至有人会跟家人断绝关系,跟朋友反目,就因为“他们不支持我做正确的事”。
更可怕的是,有些传销团队还会标榜“我们是真体系,别人是假体系”。有个大妈在山东德州做传销,说“出了这个小区就是假体系,只有我们小区里的才是真的”——这种荒谬的排他性,却能让很多人深信不疑,把自己和外界彻底隔离开来。
八、“领导说的都是对的”:不间断的心理暗示
传销领导很会用“心理暗示”控制人。比如每天晨会读《羊皮卷》,其实是在暗示“只要坚持,就能成功”;跟你说“XX老总开豪车了”,是在暗示“你也能像他一样”;甚至指着八一大桥说“这桥有1040米,暗指能赚1040万”,也是在暗示“这是天意,是国家的安排”。
这些暗示看似可笑,却能慢慢改变人的认知。比如你一开始觉得“这是传销”,但听多了“宏观调控”的说法,慢慢就会觉得“警方打击是在考验我”;你一开始觉得“拉人头不对”,但听多了“这是帮助亲友致富”的说法,慢慢就会觉得“我是在帮他们”。
北派传销更直接,每天吃饭时,领导会讲“成功案例”,睡前会训话“要听话照做”——这种不间断的心理暗示,能让很多人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,变成领导的“复读机”。
九、“这么多人做,国家不会管的”:法不责众心理
很多传销人员会自我安慰:“这么多人做这个行业,要是真违法,国家早就一锅端了;现在没管,说明这是合法的。”这种“法不责众”的心理,让他们觉得“自己很安全”。
在传销聚集地,这种心理更明显。比如广西的一些城市,以前传销很猖獗,路边的饭店、小卖部都知道“这个行业”,很多人就会想:“整个城市都知道,政府能不知道吗?没打击,就是默许。”
可他们忘了,国家一直在打击传销,只是传销窝点分散,底层业务员情节轻微,才没被严惩。这种“法不责众”的自我安慰,不过是自欺欺人——等到真被抓了,才知道“这么多人做,也一样会被管”。
十、“回头是深渊,只能往前走”:囚徒困境心理
很多传销人员,尤其是“领导”,其实知道这是骗局,但已经骑虎难下了。他们要么骗了亲友进来,要是自己退出,亲友会找他们退钱,甚至报警;要么已经做到了“上总”,要是退出,之前的投入和“名声”全没了。
这就是传销里的“囚徒困境”:回头,是万丈深渊;往前走,可能是海市蜃楼,但至少还有“希望”。于是他们只能硬撑,继续骗更多人进来,把骗局维持下去。
有个曾是“老总”的人跟我说:“我知道这是假的,但我下面有20多个人,都是冲着我来的。我要是说破,他们能恨我一辈子,我也得坐牢。所以我只能继续骗,直到被公安抓的那天。”
这种“囚徒困境”,让很多人明知是错,却只能一条路走到黑——他们不是不想醒悟,是醒悟的代价太大,大到他们不敢承受。
最后想说:醒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值得一试
传销能困住人,不是因为它多“高明”,而是因为它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:对归属感的渴望、对财富的贪婪、对机遇的投机……这些心理本无可厚非,但被传销利用后,就变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。
如果你身边有人陷入传销,别一味地指责他们“傻”“执迷不悟”。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被吸引,是缺爱、缺钱,还是缺机遇?然后用耐心和事实,慢慢拆穿传销的谎言——比如跟他们算“拉多少人才能回本”,跟他们看“上总后醒悟的案例”,跟他们查“法律条文里的传销定义”。
醒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只要有人愿意拉一把,只要他们自己还有一丝理智,就还有回头的可能。毕竟,传销里的“暴富梦”再美,也不如现实里的踏实生活来得可靠——别让一张虚无缥缈的“1040万支票”,毁掉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。